籍 贯:杭州

"上海影剧界人士举行座谈会,悼念1940年12月17日在重庆病故的著名电影导演沈西苓。沈西苓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东渡扶桑,进东京美术专门学校学习绘画。1928年回国,加入创造社,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中华艺术大学。1929年冬,与夏衍、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剧社。1930年2月,与许幸之等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普罗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同年加入中国作家联盟,并参与创办中国最早的左翼电影理论刊物《电影艺术》。1931年进天一影片公司,曾为《歌场春色》等影片担任美工设计。1933年转入明星影片公司编导《女性的呐喊》,影片反映了中国工人的生活,特别是包身工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觉醒与反抗。紧接着,他又导演了夏衍编剧的影片《上海二十四小时》,通过一个童工受伤身亡事件,以独特新颖的艺术构思,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揭示了30年代都市生活里尖锐的阶级对立。影片完成后,被国民党电影检查机关无理删剪、扣压,他愤而一度离开电影界,以示抗议。1934年,他作为郑正秋的助手,参加《姊妹花》的拍摄,后又参加了集锦式影片《女儿经》的摄制。他所编导的片段,充分显示了他导演艺术的才华与造诣。1935年,他接连编导了《乡愁》和《船家女》两部电影。前者抨击国民党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的不抵抗政策,折射出作者忧国忧民的苦闷和激情;后者通过杭州西湖畔一个摇船姑娘的悲剧,揭露了在当时社会里绅士、流氓、阔少、警察,沆瀣一气、欺凌人民的罪行。由于作者熟悉影片所描写的生活,因此,人物形象丰满,画面富有张力,深受广大观众欢迎。1937年,他完成了《十字街头》编导,影片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通过3种不同类型的青年,在时代风云的冲击下的发展变化,真实地反映了30年代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正视现实,走向革命斗争的要求和愿望。影片的风格轻松明快,细节描写诙谐风趣,蒙太奇处理简练得体,被誉为沈西苓的代表作,也是左翼电影的佳作。八一三事变发生后,他曾走上前线,穿行于枪林弹雨之中,参加战地新闻片的拍摄工作,并创作了《在烽火中》、《罗店血战》等独幕剧。1938年,在武汉当选为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理事。翌年编导的影片《中华儿女》,以4个故事短片交织成一幅广大人民团结抗敌的动人画卷。沈西苓是一位能编能导,又善诗画,既有创作实践,又富于理论修养的艺术家。对电影理论亦颇有研究,并撰写了不少影评文章,言简意赅,不乏精辟独到的见解。1940年12月17日病逝重庆,年仅36岁。"

查看更多>
沈西苓 (1904 - 1940)
相关电影 5 部
音频 2 个
关闭
00:00 / 00:00
1943年第二期《我的前半生》1943年第二期1943年第二期1943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