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族:汉族
性 别:男
职 业:电影编剧,导演
国 籍:中国
籍 贯:广东
"蔡楚生,广东潮阳人。童年在家乡读过私塾,并从事农田劳动。12岁时便到汕头一家杂货铺当学徒。他利用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对文学、美术、音乐、书法等都有所涉猎。其间,他积极参加工会的戏剧活动,并组织了“进业白话剧社”。1926年,与人合作编写了滑稽短片《呆运》,以夸张的场面,离奇的情节,揭露“汕镖”(当时汕头发行的一种彩票)的骗局,这是他对电影最初的习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因受迫害而只身潜来上海,进入华剧影片公司干勤杂工,也搭布景、写字幕、当剧务,后升任副导演。1929年参加明星影片公司,担任郑正秋的助手,拍摄了《战地小同胞》、《桃花湖》等影片。1931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翌年,他独立编导了影片《南国之春》,情致缠绵,笔触纤细,但对电影形式的把握尚显幼稚。接着,又拍了《粉红色的梦》,由于脱离现实去追求“诗般的梦幻”,受到左翼评论的批评,他自己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帮助。一二八淞沪战争发生,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他在爱国热潮的驱动下,与史东山、孙瑜合作拍摄影片《共赴国难》,成为他思想转变的契机。1933年2月9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正式成立,他被选为执行委员,从此投入了左翼电影创作的行列。同年,蔡楚生导演了影片《都会的早晨》,标志着他创作思想上的重大转变。1934年,编导影片《渔光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轰动影坛,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影片在1935年2月举行的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3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他先后导演了《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和《王老五》等影片。同时,还创作了《飞花村》、《两毛钱》和《歌舞班》3个电影剧本。抗日战争爆发后,蔡楚生由上海到香港,团结一部分粤语电影工作者,积极筹划拍摄抗战影片,于1938年连续编写了《血溅宝山城》和《游击进行曲》两部粤语影片的剧本。后又编导了表现上海人民在沦陷区进行不屈斗争的影片《孤岛天堂》和歌颂香港工人热情支持抗战的影片《前程万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蔡楚生回到上海,参加联华影艺社和昆仑影业公司的创建,并任昆仑的编导。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影片,再次创造了国产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当时被誉为“中国电影发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楚生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和电影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和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1958年,他在珠江电影制片厂编导了影片《南海潮》(只完成上集,1963)。影片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地方色彩,上映后,受到观众的欢迎。1968年逝世。他的电影创作,一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紧扣时代的脉搏,倾诉人民的心声。他始终立足于写人,通过人物的命运,努力发掘和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