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籍 贯:苏州

"江苏吴县人,生在上海,长于河南。少时随在铁路供职的父亲遍历中原、江南等地,喜好足球、武术,更喜爱诗词、艺术。1924年,他在苏州萃英中学读书时,因阅读进步书刊和参加“反基督教大同盟”活动,致被校方开除。1925年初,进入上海百合影片公司当美工练习生,立下了“终我身于电影事业”的誓言。他学艺有心,除做好本职工作外,甘当打杂工,化妆、服装、道具、场记以至布景制作,样样肯干。这段生活经历,为他以后的创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8年,他被擢升为美工师。为求深造,他考上了上海美专西洋画系,实行半工半读,从不懈怠。1931年,他加入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积累,在田汉的支持、帮助下,编导了影片《神女》,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吃人的旧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影片在导演处理上颇见功力,镜头转换园熟流畅,画面设计简洁明晰,人物形象生动感人,被誉为1934年下半年中国影坛的最大收获,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传世佳作。之后,他又编导了一部富于哲理思考的影片《浪淘沙》,表现出作者对人性的探索与对人生的感喟。在艺术上可谓别开生面,具有清新、淡雅的特色。1936年,编导了国防影片《壮志凌云》,体现了举国一致,团结抗敌的时代精神。八一三战火燃起,他不避艰险,长途跋涉,带领一位摄影师去平型关一带实地拍摄反映抗日的新闻片。在“孤岛”时期,虽身处逆境,仍不改初衷,积极参加“孤岛”的爱国电影、戏剧活动,先后导演了旨在唤醒民族意识的《林冲雪夜歼仇记》、《岳飞尽忠报国》、《聂隐娘》等影片,还导演了具有比较深刻的现实意义的话剧《花溅泪》、《明末遗恨》等。1947年,他以饱满的激情编导了影片《迎春曲》,抨击黑暗,企盼光明。1954年,他导演的《哈森与加米拉》,是新中国首次使用民族演员和语言拍摄的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斗争和生活的影片,受到广泛好评。1956年,他根据《今古奇观·灌园叟晚逢仙女》改编导演的《秋翁遇仙记》,影片的节奏舒缓有致,音乐优美动人,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1962年,由他改编和导演的越剧戏曲片《碧玉簪》,既保留了原剧做、表、唱、白的委婉细腻,又突破了舞台的时空局限,对如何发掘传统文艺宝库,拍好戏曲舞台艺术片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堪称为戏曲电影的精品。1957年,发表了《政治不能代替艺术》等论文,反对空泛的说教,强调创作必须遵循艺术规律。同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8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得以彻底平反改正。其时,他以古稀之年,担任了影片《巴山夜雨》和《楚天风云》的总导演。1982年逝世。"

查看更多>
吴永刚 (1907 - 1982.12.18)
1943年第二期《我的前半生》1943年第二期1943年第二期1943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