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民 族:汉族
职 业:戏剧史家,戏剧理论家,戏剧电影作家
国 籍:中国 籍 贯:长沙

"周贻白(1900~1977)戏曲史家,戏剧理论家。原名周夷白,曾名一介、幕颐,笔名六郎、剑庐、云谷等,湖南长沙人。靠着自学,走上学术之路。1927年,加入田汉主办的南国电影剧社,积极投身北伐,并开始尝试多种体裁的文艺创作。写过小说、曲艺、诗词、话剧、京剧、电影,进行戏剧史、戏剧理论的资料收集和研究。1935年回到上海,从事电影工作,撰写出《中国戏剧史略》、《中国剧场史》两部著作,均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局出版,为他作为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奠定了基础。《中国戏剧史略》虽简约,但却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确定了基本框架和思路。《中国剧场史》从客观的角度,对中国剧场的形成、剧团的组织、戏剧的演出等几个方面,探讨其源头,论述其发展与演变,令人耳目一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上海参加了上海戏剧界抗日救亡协会,与欧阳予倩一起从事京剧改良运动,并撰写抗战小品,如鼓词、子弟书之类。并着手撰写《中国戏剧史》,此书于民国28年完成初稿,40年代又对原稿作了较大修改。1939年,与阿英同组“新艺话剧团, 1932年后,为中国旅行剧团编写话剧《李香君》,此后又陆续写出了《苏武牧羊》等电影剧本十余部,都拍成电影上映。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蛰居家中,潜心写作,从事中国戏剧史的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学,撰写中国戏曲、小说、历史、语言等方面的考据文字。1947年,应欧阳予倩邀请,赴香港永华影片公司任编导,留居2年。1950年1月到北京,参加中央戏剧学院的筹建工作,从事中国戏曲史研究及出版活动。周贻白的戏曲研究广泛涉及中国戏曲的各方面,对散曲、声腔、舞台实践等方面还写有论文,他还注重钻研边缘戏曲史学,他的论文《中国戏曲中之蒙古语》、《蒲松龄的〈聊斋俚曲〉》等都是前人未曾涉及过的课题。50年代初发表的《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等论文,最先提出“中国的戏曲,在声腔上可以分作三大源流,即昆曲、弋阳腔(一名高腔,又作京腔)、梆子腔的见解,对探讨戏曲声腔的内在联系,追述戏曲发展的历史状况和衍变规律,考查与鉴别各种地方戏的源流、流变及其形成、发展的脉络,以及对戏曲声腔系统的科学规范,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1977年周贻白逝世。1979年,周贻白最后一部专著《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包括了他一生研究中国戏曲史的重要成果和心得。此外,《周贻白戏剧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齐鲁书社1986年)等也相继编辑出版。"

查看更多>
周贻白 (1900 - 1977.12.3)
相关电影 5 部
1943年第二期《我的前半生》1943年第二期1943年第二期1943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