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族:汉族
职 业:演员,编剧,导演,电影事业家
国 籍:中国
籍 贯:浙江
"袁牧之,原名袁家莱,浙江宁波人。1922年到上海,中学时期曾参加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后入东吴大学,课余参加辛酉剧社,演出《狗的跳舞》、《万尼亚舅舅》等剧。1930年离校,投身戏剧事业,主演《五奎桥》、《回春之曲》、《怒吼吧,中国》等剧,并创办《戏》月刊,还钻研戏剧理论,出版了《戏剧化妆术》、《演剧漫谈》等著作。1934年,袁牧之入电通影片公司,编写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桃李劫》,并在其中塑造了他的第一个银幕形象——陶建平。之后,在《风云儿女》中扮演了主角辛白华,又在影片《生死同心》中兼饰革命志士李涛和归国华侨柳元杰两个经历不同、性格殊异的形象。他对于表演艺术的造诣,在舞台上有“千面人”之美称,善于刻画各种人物;在银幕上,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个性,通过恰如其分的形体动作和抑扬有致的对白,以表达人物的复杂感情。1935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都市风光》,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以其清新活泼、但又辛辣尖刻的艺术风格,折射出旧中国大城市社会生活的种种畸形丑态。1937年,他为明星影片公司编导了《马路天使》,影片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塑造了妓女、小歌女、吹鼓手、报贩、失业者、剃头师傅等劳苦大众的艺术群象。影片在艺术处理上也是别开生面,内容是悲剧性的,而在表现形式上却是喜剧性的,悲喜交融,别具韵味,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中国影坛上开放的一朵奇葩”。《马路天使》是他的代表作,也标志了中国电影在30年代的艺术高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了《保卫芦沟桥》演出的导演委员会委员。八一三事变后,他前往汉口,与陈波儿联袂主演了影片《八百壮士》。1938年奔赴延安,参与组建延安电影团,后负责艺术创作工作,编导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考察学习。1945年,在阿拉木图电影制片厂导演了关于哈萨克诗人江布尔的纪录片。1946年初回国,受组织派遣去东北参与组建东北电影制片厂,后任厂长。1949年3月,奉调北平,筹备组建全国电影事业的领导机构。同年4月,中央电影局成立,任局长。为人民电影事业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他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主席团委员,中国影协副主席、常务理事。1954年后,他因长期患病,离职休养,但仍参与一些创作活动。1978年去世,1983年,他的遗著《袁牧之文集》出版。"